蹭蹭米其林 – 台北篇
這一陣子台灣餐飲界檯面下好熱鬧, 因為8/24即將公佈今年的台北/台中米其林榜單.
必比登名單已經公佈了, 尤其台中小吃引起一陣搶吃嘗鮮訂位的熱潮. 聽說台中的Gubami臉書一下子湧進幾十個訂位詢問. 而壓軸的精采好戲要等到8/24, 將在台中歌劇院揭曉.
所以現在就是蹭米其林最好的時候啊. 餐飲界檯面下的消息滿天飛, 大家都夭鬼假客氣, 想探聽哪家餐廳哪個廚師收到邀請函, 哪家可能奪星升級, 可是又不能明目張膽地問同行, 事關面子. 可是又想知道, 癢得要命.
各種揣測猜疑四處亂竄, 真的非常熱鬧.
老實說, 我遠在巴黎, 八卦消息沒有比較多, 但是大家都知道我向來喜歡蹭米其林, 尤其放榜前大亂猜, 所以我也癢, 也想要來蹭一下, 一年一度大亂猜.
先說說台北.
我個人非常有限的經驗裡, 有三家值得關注: Logy, Impromptu by Paul Lee和文華酒店大樓裡面的日本料理鰭增田. 我喜歡Logy大部份出奇而簡約的組合(那天只有主菜太過繁瑣複雜, 個人以為主廚太用力, 太想表現了), 有些很能展現他的創造力, 讓人驚豔.
鰭增田空降台北一出手就不凡, 門檻極高, 食材絕佳, 溫度熟度掌控準確, 氣勢很強大. 個人的品嘗經驗非常精彩, 印象深刻.
至於Impromptu by Paul Lee, 很可惜我只看到網路圖片和朋友敘述的品嘗經驗, 不過已經很有兩星架勢. 很期待能有機會去嚐嚐, 可是聽說很難訂位...
我以為最有趣的是可能的三星: 態芮, RAW和龍吟.
RAW的主廚黃以倫Alain Huang自從拿下兩星之後, 在江振誠的指揮下,越見自信沉穩, 也越敢放手揮灑, 深耕台灣傳統滋味重作個人詮釋, 作品的完成度和套餐的整體性都見躍昇, 這在台灣餐飲實在不多見, 他的努力很難被忽視, 成果也是.
龍吟的日本主廚稗田良平也是在兩星之後創意爆發, 把台灣食材和日本手法加上一絲法式風格揉合得很漂亮, 偶而會有太過用力的痕跡, 太急於表現手藝, 但這正是年輕主廚對廚藝的熱情, 雖有小瑕疵, 卻反而帶有更多的感染力, 更動人心.
態芮是這三家餐廳裡我比較了解的一家. 主廚何順凱Kai Ho一路走來自信滿滿, 老神在在的樣子. 設計的作品也是一路走來, 風格如一. 但他的風格如一不是停滯沒有演變進化, 而是隨著一條只有他自己知道的主軸脈絡前進. 他最近將作品修正得外簡內繁, 更見大氣. 將細膩藏在製作與手法中, 而外貌盤飾則走向純淨優美.
我以為方向是對的, 因為太過精緻繁雜的路線總有一天會走入死胡同.
何順凱的個性悶騷, 外冷內熱(所以去打泰拳?), 平時你看得到他肥胖*而巧妙的指頭做菜卻看不到他苦心練就的巧克力腹肌, 跟他的作品一樣. (*主廚何順凱來函更正: 他沒有胖指頭. 嗯嗯我承認是我個人觀察有誤, 特此致歉)
在我個人的淺見裡, 這三個廚師其實都在三星的最後一哩路上大爆走.
RAW的餐廳過大, 位置過多, 環境過於吵雜, 會是三星之路的絆腳石. 稗田良平的餐廳擁有所有的條件, 可是他似乎還沒有東京本店的高度,至少稗田的表現還沒有青出於藍勝於藍.
而何順凱則擁有三星餐廳該有的主客觀條件, 但沒有上面兩家的包袱和缺點. 還有, 把三星給一個台灣主廚, 用台灣素材詮釋台灣滋味, 而且有獨特的台式幽默的料理對米其林是很政治正確的.
這三位主廚誰先走完三星的最後一哩路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們同時以不同的風格, 不同的個人手法對提升台灣餐飲做出不同面向的貢獻. 對以後嚮往廚藝之路的後輩, 極具啟發和鼓勵. 而我以為, 台灣料理的主體性就是這樣慢慢累積茁壯起來的.
最棒的就是這些主廚都是正當30-40歲之間的青壯年, 活力旺盛, 創造力強, 沒有包袱, 而且潛力無窮. 我們常聽到台灣餐飲難做, 但是這些很努力用心的廚師讓我們對台灣料理的未來很樂觀.
這幾天餐飲業的神經大概都繃得很緊. 以上純屬個人八卦亂猜, 純粹消遣閒談,製造娛樂效果, 不是獨家爆料喔.
還有, 我沒提到的不表示不好, 只表示個人聽到和經驗的資訊不足做出看法而已.
#像極了愛情
#還是不對味啊
#我崩潰比較快
#台灣米其林
#蹭米其林
圖片截圖自米其林官網